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!

设为首页   加入收藏

首页>>装饰•装修>>优秀设计师>>

肖新华:大手笔的信息化蓝图设计师

   

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副主任 肖新华

 

2010年度中国杰出CIO

  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副主任肖新华没有想到,在干了20多年建筑工程后,自己会一头扎进IT领域,在这家全球最大的工程承包企业开始白手起家的信息化建设。

  脱胎于工程兵的中国铁建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具实力、最具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,在2010年的财富500强排名中名列第133位,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8位。特别是近20年来国家加大基础建设投入,中国铁建的产值增长百倍,公司下属33家集团企业,400多家工程公司,7500多个项目部,25万员工,2009年营业收入达到3555亿元。

  相对于行业航空母舰般的地位,中国铁建的信息化却一直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。直到去年,中国铁建全系统仅财务管理基本实现了部门业务级应用,其他信息化系统应用基本空白,2009年5月,肖新华从中铁十三局调任股份公司总部主管信息化时,面临着巨大的挑战:如何令这家企业的IT能力迅速提升,而成为业务的支撑力?

  与此同时,在内外两方面的因素逼迫下,中国铁建的信息化进程突然被要求加速。

  2007年建筑部发布的新版《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》,大幅度提高了特级资质企业的信息化应用门槛——要求特级资质企业“建立内部局域网和管理信息平台,实现了内部办公、信息发布、数据交换的网络化,已建立并开通企业Web网站,使用综合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或人事管理系统、工程设计软件,实现档案管理和设计文档管理。”对照新标准的要求,中国铁建的差距巨大,虽然该资质的审核推迟到2012年,留给中国铁建的时间依然十分紧迫。另一方面,虽然中国铁建的产值在过去20年中增长百倍,但依靠人员规模发展的道路已经基本走到极限,未来企业一定会转向精细化、集约化的管理方式。

  肖新华到任后,首先花了6个月做咨询,制订了符合中国铁建现状与发展需要的《中国铁建信息化规划纲要》和《中国铁建信息化建设项目行动指南》,明确了中国铁建信息化蓝图、目标、路线和模式。“我们重新规划中国铁建的信息化道路,不仅是要做一个系统,更多的是将所有打基础的事情都做完,包括咨询、人员、流程、技术、系统,形成运维平台,通过IT工具将制度、流程落实到工作中去。”在肖新华的规划中,搭建总体应用架构将贯通中国铁建组织体系、覆盖各业务板块,最终形成“五纵四横”的九大应用平台。“五纵”指的是从股份公司到基层单位一贯到底的统一平台,包括财务管理、人力资源、协同办公、管理支持、电子商务五大平台。“四横”是指从下到上包含业务应用平台、集成平台、决策支持平台、企业信息门户四个层次,在实际应用过程中,肖新华将业务应用平台和集成平台合二为一,成为企业应用中心。

  肖建新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时间。他的摊子铺得很大,规划中的20多个项目要在三年中完成,把过去的时间抢回来。没有时间搞“试点-推广”模式,肖建新选择了“争取时间、快速铺开、速见成效”的过渡性策略,每个模块一旦通过试点就迅速铺开推广。

  2010年8月中国铁建还上线了建筑材料采购的电子商务平台,供本单位和供应商们在上面进行招投标。中国铁建目前50%的成本是物资采购,如果这部分能降低1%,利润率就能提高0.5%,而今年中国铁建整体产值预计能达到5000亿元,这0.5%就是25亿人民币的惊人数字。为了推动系统应用,肖新华对每个系统的使用情况和相关效益都做了详细统计,比如视频会议系统,从去年9月1日到今年7月28日,共有41231人次参加,按照路途节省时间36011天,而这套视频会议系统包括五年的网络租用费用是1500多万元。肖新华心目中的投资收益比是1:5以上,即投入一块钱能节省5块钱的成本,以保守计算方法,在未来6~9个月能收回成本。

  未来,肖新华计划借助云计算技术,将一级单位到二级单位连成局域网,集中部署或者两级集中式部署;其下属的物流企业——中铁物资集团正在成都开发区兴建大型的物流基地,借鉴物联网的概念,将其设计成一个现代化的物流基地。“一手抓人,一手抓钱,中间是业务。业务是什么?就是抓人赚钱,这是企业的生存之道。”肖新华说。



相关阅读:

品牌推荐


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