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建设行业信息网!

设为首页   加入收藏

首页>>装饰•装修>>优秀设计师>>

世界著名规划设计大师彼得•卡尔索普:寻找打开城市未来之门的钥匙

    新年伊始,为中国城市未来发展寻找新出路,本报《发展报道》编辑部着力组织了一次专访,采制了以下特别访谈——
 
  1月7日,被誉为“行业风向标”的北美国际汽车展在美国汽车之都底特律拉开序幕,日益壮大的中国汽车市场吸引了此次车展上国际车企的高度关注。
 
  “汽车会毁了中国的未来。”对于中国和汽车的“炽热恋情”,世界著名规划设计大师彼得·卡尔索普却认为,中国这是在犯和美国同样的错误,这一错误使美国人无法摆脱对他国石油的依赖,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支付的惊人费用,以及想方设法对付长达数十年的城市中心空洞化。
 
  那么,中国如何才能摆脱对汽车的依赖,避免重蹈美国的覆辙?究竟什么才是打开中国城市未来之门的密匙?1月9日,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对彼得·卡尔索普进行了专访。


“中国依靠小汽车的发展之路不会成功”
 
  记者:汽车的迅猛发展拉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,而您却认为汽车对中国的发展不利。
 
  彼得·卡尔索普:9年前有中国记者采访我时,我就是这一观点。我想不管什么事,只要不过度利用就好。但在美国,高达85%的出行都依赖小汽车,这种过度利用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,使得中产阶级无力偿付抵押贷款。今天,在美国拥有和使用一辆小汽车的成本每年超过五千美元。如果年收入只有五万美元,那么每年五千美元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。如果一个家庭有两辆或三辆车,养车成本在家庭开支中就占去了很大一块。
 
  记者:确实,对于中国普通家庭而言,有关汽车的各项支出还是比较可观的。此外,汽车还会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。
 
  彼得·卡尔索普:是的,还有巨大的环境成本、社会成本。汽车似乎使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了,这种现象正在中国出现。人们正在建设的这种把人分隔开来的超级街区,在美国也有。只不过中国分隔的人口密度高,而美国的密度低。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,分隔意味着你要去任何地方都得依赖汽车。
 
  几年前,中国城市居民可以步行、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。即使现在,很多买不起汽车的人仍然这样出行。但随着汽车拥有率的增长,交通拥堵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程度。
 
  一个人口密度很高的城市不可能靠小汽车运转起来,完全不可能。即便在美国人口密度低的城市,我们也为此吃尽了苦头,无论怎样还是会堵车。因此,从长远来看,中国依靠小汽车的发展之路不会成功。
 
  记者:您的这一观点,中国人都能理解和接受吗?
 
  彼得·卡尔索普:9年前人们对我的观点并不认同,但现在认同度越来越高。中国人认识到,街道上的汽车确实不能再增加了。在北京,由于不能建设足够的道路,政府已经通过年度配额来限制新购汽车的数量了。
 
  中国人必须回归到公交和步行,这有助于城市社区更健康,坦率地说,也会使社区居民更健康。但是,也存在渴望发展汽车工业的反对势力。此外,社会上还存在“汽车是中产阶级的代名词”的观念。


“如何避免建设大型商业中心是一大难题”
 
  记者:您曾提到,中国很多大城市都是以小汽车为主导的。而在世界范围内,所有伟大的城市都是非常适合步行的。那么,中国已经陷入堵车苦恼的大城市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?增加车道能缓解拥堵现象吗?
 
  彼得·卡尔索普:增加车道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,长安街车道倒是很多,但汽车仍然不能顺利通行。相反,我们发现,很多平行的小街道的结构反而比几条大街的通行效果要好。由此可见,如果能设计一个更智能的街道网络,并将其与复合用途的环境相结合,居民的日常生活就不必走很远的路,这样就可以创建一个更健康的城市。
 
  记者:您所说的“复合用途的环境”是指什么?
 
  彼得·卡尔索普:是指居住环境能够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,因此大家并不需要汽车。不过,现在很多地方建设的超级街区,其用途却是单一的。比如,整个超级街区用来建一座座办公楼,或者建一片片住宅、工业楼宇,全部分隔开来,导致通勤距离越来越长。这正是中国人现在的处境。在这些高密度的单一用途的超级街区,有大量的人需要出行,即便是公共交通也满足不了。看看集中了大量工作岗位的北京中央商务区(CBD)吧,因为每个人都在同一时间奔向同一个方向,即使有三四条地铁线路,每条仍然人满为患。更健康的模式无疑是将工作岗位分散设置在公交沿线,以便使通勤者朝各个方向出行。
上一篇:沈康:设计与生活有关
下一篇:魏雪松



相关阅读:

品牌推荐



友情链接